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果展示 > 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工作主要经验

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工作主要经验

2017年12月12日 17:23:43 访问量:342

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,学校认真贯彻落实《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建设基本要求》和上级文件精神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坚持以人为本、德育为先、面向全体的原则,积极推进课程改革,完善机制、减轻负担、提升质量,有效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。

一、工作思路

1、以国家课程计划为根本,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力度,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。

2、以“自主·助学;合作·建构;探究·导引”为主线的“通达教学”三法为依托,引领课堂教学方式的积极变革。

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与有效作业研究,加大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,即以学论教、依学评教。

4以教师沙龙、名师工作室、青蓝工程等为载体,深化校本研修,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。

5整合教育资源,为课程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平台。

6加强队伍建设,培育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。

7、发挥自身优势,做好区域内课程改革的示范和引领。

二、主要做法

1、严格执行《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(试行)》和《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(试行)》,开齐开足课程,不增减门类、难度和课时。

2、注重校本课程建设,依据学生的兴趣、特点、需求和现有的教育资源,制定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、实施与管理方案,并予以认真落实。加强课程资源建设,建立并完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办法,带动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开展教学。

3、严格执行辽宁省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》要求,阳光、均衡编班,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,实施综合素质评价,严格控制作业时量,切实减轻学生负担,开展“阳光体育”运动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

4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制度,建立分组联动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课堂学习方式,创建民主、轻松、和谐的师生关系,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课堂教学氛围,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
5、遵循“专家引领—名师论证—骨干探路—集体研磨—专题研讨—要件提炼—典型示范—形成架构—自主实践”的流程,培育课堂教学新架构,即:“自主·助学;合作·建构;探究·导引”的“通达教学”三法。

6、加强课堂教学评价与有效作业研究,制定符合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有效控制作业量的具体办法,加大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,以学论教,并采取量化方式进行综合评价,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优、评先、晋级、绩效奖励的主要依据。

7、以校本培训为基础,以班主任、骨干教师和教科研三支队伍建设为对象,围绕校本培训项目,以“学、领、思、研”为重点,通过校本教研活动,促进教学实践、教学研究和在职学习培训的深度融合。

8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,重视学校发展规划和环境建设,结合传统节日、重大事件开展特色鲜明、富有吸引力的专题教育活动。

9、建立学生社团,定期开展创新和实践活动,丰富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。

三、基本经验

学校在“立达”教育思想引领下,以“立德树人”为宗旨,以“弘扬立人达人文化,创建仁师厚生校园”为目标,从凝聚理念、形成共识、自主建设入手,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,形成了“文明、和谐、诚信、友善”的校风;“谦和、严谨、钻研、创新”的教风;“勤、恒、实、活”的学风。

建立并完善了“立达”教育课程体系,“立达”五项特色工程的实施,为学校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方位的积极变革;形成了“自主·助学、合作·建构、探究·导引”的课堂教学机制,打造了一批典型教师、典型课堂;校本研修、资源整合、社团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,带动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。

四、主要成绩

1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,教师队伍的从师素养、教育水平、教学方式、管理能力都得到了促进和提升。培养了市优秀教师2人、市优秀班主任2人、市名师1人、市骨干教师6人、区名师4人、区骨干教师28人、区优秀教师26人、区优秀班主任15人。

2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域内领先,学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品质、学习质量得到发展,培养了大量“德厚、智厚、体厚”的优秀学生,他们中,有冯松杰等一批省市区优秀学生及干部;每年约40%的毕业生考入省重点高中,连续十年摘取区中考状元桂冠,20149月,学校被区政府授予 “名校”称号

3作为区域内初中教育集团的龙头,学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,在区域内得到推介,并在教育集团内部得到推广,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和导向支撑作用。

五、突出特色

通过课程改革,学校构建起了符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,在区域内具有独创精神的“立达”教育课程体系。本体系涵盖了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服”五个方面,内容完备,针对性、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,是校本课程的具体化,也是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。

编辑:崔宏伟
上一篇:义务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工作自评报告
下一篇:没有了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沈阳市第四十六中学 特此声明。